-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以下是一些北京的传统习俗:
1. "春节(农历新年)":春节是北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放鞭炮、拜年、发红包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吃元宵或汤圆,猜灯谜,赏花灯。
3. "清明节":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游玩,放风筝等。
4. "端午节":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佩戴香囊等。
5. "中秋节":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
6. "腊八节":腊八节时,人们会喝腊八粥。
7. "老北京的传统婚礼":老北京的传统婚礼包括定亲、纳采、迎亲、拜堂等环节。
8. "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体现了老北京人的居住习俗。
9. "京剧":京剧是北京的传统戏曲艺术,深受人们喜爱。
10. "北京话":北京话是北京的传统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1. "北京小吃":如炸酱面、豆汁儿、糖葫芦、炸灌肠等,都是北京的传统美食。
12. "举报 -
北京也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包括市肆庙会、时令节年、婚丧嫁娶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北京传统习俗吧。
1,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有剃头的习俗,正月里不能剃头,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
这一天北京人还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也就是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二月二这一天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2,老北京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避五毒传统习俗
3,北京春节传统习俗
北京春节的习俗,极其丰富,独具特色,
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送灶神上天,俗称“灶王爷”。老北京称“过小年”。给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
下面这几个传统习俗现在已几乎遗忘,特别标注!
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也就是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老北京人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过去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春节越走越近,在二十六吃过了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腊月二十八:腊八节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
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意思就是蒸馒头。蒸蒸日上,寓意“招财进宝”。
年三十:吃饺子守
也就是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意思剁“小人”。
初一:拜年
初一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过是个尊重和祝福。
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时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初三:老鼠娶亲的日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过去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初五:破五夹包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天还要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过去,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初六:等待“顺星”
大年初六,习俗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的起源来自汉朝,据说汉朝平定“诸吕之乱”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遂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图片来源:网络
举报 -
举报